一、考试命题和质量分析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
1.形成性测试
(1)反馈性测试:一般指单元目标测验或单元综合目标测验,必须注意教材对各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2)阶段性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必须注意《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各学期、学年度的阶段性教学目标要求,尤其是重点目标的要求。
2.水平性测试:一般指毕业考试和上级布置的学业知识水平测试,必须注意《大纲》对本学科教学的全面要求(知识、能力方面),注意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选拔性测试:主要指“5+ 2” 专转本考试,除了要注意落实《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本学科教学的全面要求之外,还应注意研究学科教学和考试的新动向,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考试试卷,把握其命题意图、命题规律和未来趋向。
二、考试命题和质量分析要控制好以下四个参量:效度、信度、难度、梯度,尤其是效度和信度,它们是考试目的性、科学性的体现。
1.效度,体现卷面情况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统一程度。若教学目标落实较好,重点突出,分析试卷时能全面、具体掌握到学生对有关目标的达成情况,则效度较好;反之,则效度较差。
2.信度,体现卷面情况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统一性程度。若实际水平高的学生能得高分,实际水平低的学生得低分,则信度较好;反之,则信度较差。
3.梯度,体现试卷试题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各项具体要求的落实程度。命题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布局,一般应依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顺序。试题按其综合性及思考性的程度,由低至高,难度按7:2:1的比例分布。同时“ 7” 中也要有梯度,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解法”的掌握。
4.科学,在学科试卷中,有效控制非学科性、非思维性命题;在综合试卷中,可以淡化学科界限,但仍必须体现有关学科检测要求。试题中没有科学性、常识性错误。
5.规范,题型必须规范化。题干要简明、扼要、翔实、清楚易懂,没有语病;提出答题的要求要有明确的指令,不模棱两可,语意清楚,不误导解题思路;题肢必须落点准确,各选言肢不交叉重复,设计干扰的角度要合乎学科要求,答案具有正确性、明确性,即使是多项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就其所含的学科意义来说,也应该是正确的、明确的。
6.到位,要求做到“两个结构”(即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结构)到位和“两个要求”(即大纲阶段性要求和学生适应性要求)到位。关键是试题落点的选择要准确有效,不枝不蔓。
7.严密,选题克服随意性,布局克服片面性,基本目标的覆盖要合理、周详、有密度、不雷同;重点教学目标要根据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权重拉开一定的层面,在不同的能力级上分别布点考查。
三、质量分析的操作性要求
1.各教研组、备课组要严肃认真地结分、登分,及时将记分表缴系部汇总。任课教师要及时上网录入学生考试成绩。
2.任课教师或备课组要上网完整填写“质量分析表”,揭示命题意图和实现的情况。质量分析应重在剖析学生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准确揭示其错误思路、知识障碍和思维障碍。
3.质量分析可采用“逐题分类统计”的方法和“典型分析”的方法。实施典型分析,要面向各类试题,选取典型试题;面向全体学生,选取典型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