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通高师)的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项目,着眼于优质师资的培育,自2007年起试点、推广,专业及方向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文科、理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专业框架对应幼儿园、小学办学需要。迄今已招收7届1056名学生,已有2届300名毕业生。该项目研究,创新了培养模式,为农村教育培养、储备了大批优秀新生代师资,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系列成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背景与意义
(一)与国务院示范性举措的同步推进
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国务院于2007年推出的兴国惠民、价值非凡、意义深远的示范性举措,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南通高师,基于丰厚的师范传承,于2007年与部属师范大学同步推进、率先启动了“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被《新华日报》等媒体评价为“破冰之举”,掀开了教师教育改革的新篇章。相对于部属师范大学,南通高师的项目特点:一是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地方师范院校应是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主体,南通高师率先实施且推进校地合作,能够产生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二是以学前、小学教育为主;三是招收初中毕业生,有利于招到好生源,有利于用较长的5年学制系统培养学前、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四是面向当地,服务农村,有利于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农村师资。
(二)为基础教育破解瓶颈的有效探索
近年来的“择校热”和农村教育发展困境,揭示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瓶颈有二:一是质量,二是均衡。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和均衡发展都取决于师资。南通高师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项目,通过优惠政策吸纳优秀生源,通过协议定向确定发展定位,通过校地合作、课程改革和精细管理创新培养模式,通过严格考核保证培养质量,通过落实就业确定服务区域和年限,有利于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输送优质师资,是对基础教育发展瓶颈的核心破解。
(三)对国家教师教育新政的创新落实
近年来,针对教师教育被边缘化、“三流学生读师范”的不正常现象,教育部推出诸多教师教育“新政”,如:倡导“兴教育必先兴教师教育”的理念,加强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和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这些“新政”的一个共同指向就是对优质师资的锻造。南通高师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项目,从2004年开始酝酿,至2007年起实施,着眼于从招生源头上吸纳优秀生源,在培养环节上根据教师专业特性和发展规律进行针对性教育,是对国际教师教育趋势的积极顺应,是对国家教师教育新政的创新落实。
二、方法与路径
我们科学论证,积极申请,有效沟通,争取到南通市委、政府牵头,会同发改、人事、财政、教育、编办及用人单位共同协调,确立了“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原则,做实、做精每个环节。
(一)如何招生
1.订单先行,按需编制计划
每年1月,我们约请市教育局牵头,召集招办及各县(市、区)教育局,提出指导意见,协商招录方案;3月,各县(市、区)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沟通后,上报专业及人数计划;5月,学校汇同教育局、招办正式确定招录方案。确保订单先行,按需招生。
2.择优录取,笔试面试结合
每年4月,组织音乐、体育、美术专业加试,确定专业技能合格人员;6月底,根据中考成绩和填报志愿,组织通用和专业兼顾的面试考核;7月初,按照笔试、面试成绩结合的方式,择优录取。
3.协议定向,明确权利义务
在市教育局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基础上,南通高师(培养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培养对象及监护人)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发展定位,明确管理权限,明确权利义务。
(二)如何培养
1.高点定位,订制培养方案
方案是学生成长的美丽蓝图。我们继承百年师范优良传统,着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规划,缜密设计,量身订制了《南通市五年制师范生定向培养方案》(下文简称《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包括一个总纲文本,五个分项附件,总纲文本从制定依据、制定原则、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毕业要求、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分项附件从课程设置、选修安排、品德发展、技能考核、教育实践等5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设计。与传统方案相比,《培养方案》有许多创新之处。如:彰显职业操行的品德发展课程的设计,贯通五年学程的自主选修方案的设计,包含文化育人在内的核心培养举措的设计。
2.集聚资源,实施双导师制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最佳向导。学校集聚优质师源,打造优秀团队,在品德发展、课程学习、技能训练、教育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组织“师徒结对”活动,实施“双导师制”,即在校内选聘优秀教师担任学生指导老师的基础上,聘请幼儿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全方位促进定向生的专业成长。
3.优化配置,推进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核心载体。我们根据教师专业化要求,有机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构建了彰显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们加强基础课程,依据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培养的学制特点,适当增加前三年周学时量,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增设“阅读指导”、 “文献学” 等课程,夯实学生的通识基础;我们拓展学科课程,如在小教文科开设经典诵读和古诗注释课程,在小教英语班开设英语文化课程,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我们革新教育类课程,开发了模块化、系列性的“品德成长”、“教师实务”课程,着眼学生教师情意及研究性实践素质的有效提升;我们优化技能课程,厘定项目和标准,形成了有效的训练和考核序列;我们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循着“早介入,低起点,细目标,高要求”的思路,紧扣教师核心能力,确定5年不间断的目标、内容及考评办法。
4.科学育人,重视文化濡染
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内在根基。南通高师在112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范文化,内化为人格、精神、气质等各种内涵,外化为校史、校训、校歌等各种标识。我们引导学生与创校人 张謇 先生展开心灵对话,体会“智民兴国”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解读校歌,感悟先贤博大的教育情怀;开展“走近教育家”的系列活动,增进学生对教师生涯的感悟;举办“经典阅读对话活动”,涵养学生性情;我们还开展“责任与成长”、“ 文化与视野”、“生命与幸福”、“儿童与发展”等系列主题活动,引领师范生的人格发育和专业成长。
5.革新模式,密切校地合作
开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向度。随着职业教育中“产、学、研一体”和“校企合作”模式的兴起,师范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也成了必要之举,而这并非易事。我们在定向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深化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真正做到了无缝对接,相得益彰(在第四部分具体表述)。
6.全程跟踪,深化精细管理
管理是学生成长的有效保障。我们成立了定向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方案规划、德育工作、技能训练、素质拓展、教育实践等五个工作组,形成了共同研究、统一部署、分工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我们注重目标导向的绩效管理,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五年一贯记录学生的发展轨迹;我们全程跟踪,在学生毕业工作后仍然关注、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如何考核与就业
我们研究制定了《南通市五年制师范定向生考核方案》,并厘定了考核细则,将学生的考核工作分为过程考核、毕业考核、入职考核三种类型。过程考核和毕业考核由培养学校按照《培养方案》设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学业水平、职业技能、教育实践、身心素质分项进行考核鉴定。入职考核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与培养学校共同实施,考核项目包括顶岗实习考核、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入职综合鉴定三个方面。其中,顶岗实习由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实施,选择实习学校,组织指导老师,进行综合考核;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分学科卷和教育卷,由市教育局聘请校外专家命题制卷。考核合格者,由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协议安排就业,入编教师编制。这样的考核,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教考分离,分工明确,严谨规范,公信度高,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检测作用。
三、成效与成果
(一)实践成效
1.架构了培养模式。根据免费师范生的实际及相关原则、要求,我们构建了特色鲜明、卓有成效且成熟稳定的学前、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可简要描述为:初中起点、择优录取;五年一贯、综合培养;文化涵育、实践取向;校地合作,全程跟踪。
2.培养了优秀学生。在校免费师范生学习目标明确,发展态势良好,参加国家、省、市比赛频获重要奖项,在2012、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32所本专科培养学校参加的两届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小学组大赛中,我校分别有4位和6位学生获一等奖(占比24.4%),成绩名列全省第一;两届毕业生素质优良,入职顺利,发展后劲充足,据不完全统计,首届177名免费师范生入职仅一年多,就有159人次在县、镇、校教学获奖,占比90%,134人次发表文章或论文获奖,占比76%,40人次获各类荣誉,占比23%,83人次担任大队辅导员、办公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职务,占比47%。
3.开发了校本课程和系列教材。为免费师范生量身定做课程,如“品德发展”、“教师实务”、“职业技能训练”等,高质量开发了校本系列教材,正式出版的有《品德成长》、“新世纪高师基础课教材”、《南通文化选讲》等10多种,理念先进,内容实用,结构合理,设计精巧,获得了业内专家的好评。
4.打造了优秀团队。敢于实践、善于研究的教师团队得以形成,学生的素质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短短几年,学校自主培养、成长了12位教授,教授数占了全省12所高师的近一半。
(二)理论成果
1.学前、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主要内容涉及教师专业特性、培养目标、候选人选拔、学历学制、培养机构、培养策略、政策体制等。成果形式有著作、系列论文等。
2.免费师范生教育理论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师范精英教育、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免费师范生品德发展等。成果形式有教材、系列论文等。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内容涉及教师成长、教学研究、班主任工作等。成果形式有教材、系列论文等。
四、创新与亮点
(一)无缝对接的校地合作培养模式
在招生、培养、考核就业的全过程,学校与地方紧密合作,无缝对接。方案共同研讨;地方优秀教师加盟培养团队;用人单位现场指导免费师范生素质展示;生源地教育、人事部门及实习学校共同组织并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尤需强调、难能可贵的是,校地合作的“地”不仅存在于教育系统内,还包括党委、政府及发改、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体现为整个社会。这样的高度共识与整体联动,体现了社会与教育的融合、互动和相互促进,是真正意义、最高水平的校地合作。
(二)扎根基层的农村教育优秀教师
中国教育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解决难题的关键有二:一是能否培养出好教师,二是好教师能否扎根农村教育。前两年,许多省都发生过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拒绝到农村任教的现象。我们有这样几点保证措施:一是把为农村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工作定位;二是招收当地生源,回归农村是自然选择;三是开发品德课程有效滋养师范生爱教育、爱孩子、爱农村的教师情意;四是组织服务农村教育的人性化制度设计与协议。从两届毕业生的入职、工作情况看,他们服务农村热情高涨,专业发展后劲充足。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程的有效实施,为农村教育的振兴培养、储备了大批优秀教师。
五、应用与推广
(一)社会影响
中央教育电视台、教育部简报、《人民教育》、《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及知名网站高度关注、评价学校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情况。《人民教育》2012年第17期用了8个版面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我校的定向师范生培养情况,产生了广泛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刘延东、顾秀莲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知名教育专家王湛、李吉林等多次亲临南通高师考察指导,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两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后的态度、能力及发展后劲,用人单位纷纷给予好评;“定向师范生品德教育创新”课题组,被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选为南通市第32次文明新风典型。学生在各级评比中名列前茅,尤其是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成绩名列全省小学组第一,相关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南通市哲社奖,引发较大反响。
(二)推广应用
如皋高师、扬州职大等于2008年起借鉴我校经验,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也取得良好成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江苏常州、盐城、泰州、宿迁等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高校,纷纷来人、来电、来函,学习考察,制订的《录取办法》、《培养方案》、《考核方案》及许多配套文本,被多家学校索取、吸纳;相关著作、教材相继出版,不少专家给予好评,30余篇系列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有较高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产生较大影响。